2018-03-02 南海殯儀館
引導關注
喪禮,屬人生禮儀中的大禮。喪禮的基礎是后代的愛親、思親和孝親情結的極終表達。同世界上一切民族的喪俗所表達的極終意義一樣,土家族的喪葬習俗也是較能代表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形式之一。
親人去世,鄰里齊聚,唱喪歌,打喪鼓,追祀亡靈,歌舞以祭,人們習稱之為跳“撒爾嗬”,這是以喪歌中的“撒爾嗬”襯詞而得名。在土家族,人們則直稱之為“跳喪”。
除“跳喪”以外,還有“坐夜”。跳喪與坐夜的共同點在于都以“擊鼓以興哀”,不同點在于跳喪既歌且舞,而坐夜歌而不舞。但總的來說,都不離愛親、思親和孝親的意蘊。
在現存的跳喪舞中,舞蹈語匯豐富,婀娜中不失陽剛之氣,一招一式皆讓人深深體味到那種從遠古走來的厚重的“白虎之勇”的涌動。
然而,仔細留意這些舞語,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是,除“四大步”、“待尸”、“幺姑姐”、“滾身子”等以動作要領或襯詞得名外,其它諸如“雙獅搶球”、“鳳凰展翅”、“犀牛望月”等舞語的得名,都得來自于對動物行為的模仿。
在全場的喪禮中,進入“正場”的喪儀是整個喪事活動的高潮。伴隨著狂勁亢奮的喪舞,高亢入云的喪歌響徹夜空。內容豐富而廣泛的喪歌,一如潮涌,悼亡、慰生、講歷史、說故事、打啞謎,天上地下,無所不容。
在土家人的傳統規矩中,除了對英年早逝者或死于非命者外,但凡老人去世,多稱“喜事”。且與婚姻儀禮的“紅喜事”相對應,稱這種喪事為“白喜事”。
屆時,參與喪禮的親戚鄰里,在吊唁中也大多要說“恭賀您,敬了孝心了!”喪事喜辦是世俗的傳統,相反,不遵守這種傳統的人會受到社會指責,叫“不懂規矩”。
然而,綜觀喪禮的全過程,孝家并不因為“喪事喜辦”就顯得輕松,相反,整個的喪禮都無不充滿著后代那種愛親、思親和孝親的情結,哀痛之情仍然是喪禮的重要成分。
一如土家女兒的哭嫁,尚且那般“戀親恩、傷別離”,土家人的親喪就更不能沒有感情的渲泄了。
古人說:“叫嘯以興哀”;今人說:“人死眾家喪”,都是一個道理,即向亡者做較后的告別,表示較后的敬禮。因此,即便是不請自來的歌師,也要表達對亡者的吊唁,他一腳踏進門堂,開口的喪歌所表達的也即是“陪亡”的愿望。
半夜聽見喪鼓響,不論南方是北方。
你是南方我要去,你是北方我要行。
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,打一夜喪鼓陪亡人。
同樣,傳統的土家喪禮中也籠罩著一層宗法與倫理的帷幔。親親疏疏的家族關系,較集中地反映在 “五服”上,斬衰、齊衰、大功、小功、緦麻,五種不同的喪服,明顯地受到儒家倫理道德所規范的“五倫”,即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婦、朋友的影響。
同時,親屬團體中的親親、尊尊、名分、長幼的區別,也同樣展現出各自輕重不同的服喪禮制,分享著不同的權利和義務。因此,土家族的喪禮,不啻于一次親屬關系的大檢閱,一次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觀的大展示,一次倫常禮教的大演習。